【专家观点】徐洪才:钉钉通“端”入“云”普惠基层政企_ 欧亿3高德

建议文字内容不要过多
图集


  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数字经济的催化剂。2020年3月,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。4月至今,各地政府纷纷发布2020年新基建项目投资计划,推动疫后经济恢复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。新基建被寄予更大期待,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
  新基建的起点是建设,核心是应用,瓶颈是理念。笔者认为,只有遵循“市场主导、政府引导”的原则,贯通“云—网—端”,善用以钉钉为代表的新基建端口,才能实现新基建功效的最大化和长效化,尤其是为基层政企跨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新动能。

  “云—网—端”的新基建大显身手

  在历次全球技术革命中,中国一直处于落后位置。但在当下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中,中国首次保持领先优势。抗疫期间,“数据”在新型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地位得以充分显现。线上交易、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等新兴业务风生水起、方兴未艾,大数据在疫情动态研判中大显身手,机器配送等人工智能应用崭露头角,快速刷新了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识。

  “云—网—端”的新基建结构支撑“国家—组织—个人”高效协同,实现科学精准的数字化抗疫;其中,具备强触达能力的“端”和全面连接的“网”为“云”能力的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数字时代,如果说数据是电力,狭义新基建是电站电网,端口就是接电的变电站和用电的插线板,可以称之为“端口型新基建”。

  随着后疫情时代逐渐拉开序幕,如何不断完善、充分应用“云—网—端”体系的新基建,促进经济回暖、企业新生,推动全社会降本增效提质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课题。

  通“端”才能入“云” 近年来,已有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认识到,“云”看不见摸不着不接地,必须先开通端口,才能接入“云”时代,它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需要,开展了丰富的数字化实践。

  南京市建邺区依托钉钉这个端口型新基建,打造“建邺+钉钉”数字政府,实现在线网格化管理,便捷传达政策信息,疫情期间快速调配防疫物资。2万多家市场主体加入网上“建邺企业联盟”,无接触办理复工,快速接入金融服务,创新实行“云签约”。依托智能流程引擎,企业办事流程在线化、标准化,显著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。

  最新数据显示,钉钉平台上集聚了1500多万家企业组织,用户数超过3亿,这类低门槛、高覆盖、强连接的“端”为政府、企业、学校接入“云”的新基建提供了极大便利,并解决了重复建设、无效建设顽疾,节约了数字化成本,提高了数字化水平,受到广泛青睐。

  在甘肃临洮,政府基于钉钉搭建全县组织化农业生产服务平台,上线农资直供、科技小院、数字农场、电商培训等服务功能,打造供销合作社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合作金融“三位一体”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,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。

  对基层政府、中小企业而言,只有接入端口型新基建,才能真正分享新基建红利,从而在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中不掉队。目前看来,县域已经成为数字产业新的供给热土。钉钉总结广大区县的需求后,推出了“百县万企”计划,投入亿元大礼包,计划把100个区县建设成为数字化县域,并在这些县域打造1万家数字化企业、500家数字工厂和5000个数字化“未来校园”。

  起点是建设,核心是应用,瓶颈是理念

  当前,我国数字经济产值已占GDP的三成,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多,从业人员约2亿。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增长、吸纳就业的新引擎。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,可直接拓宽数字经济广度,挖掘数字经济深度,延展数字经济长度,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实体经济数字化和数字技术实体化,二者相辅相成,相互促进,正在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。

 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“新基建=投资”,这是片面的误读,如果照此决策行动,有可能误入歧途、一无所获。还有一部分人认为,新基建是一二线城市的专属,这种认识同样是错误的。事实上,新基建的起点是建设,核心是应用,瓶颈是理念。

  许多地方并不发电,但用电无碍;同理,一些地区即便新基建投资机会有限,政府只要打开格局、刷新思路,遵循“市场主导、政府引导”的原则,积极引导当地广泛接入、消费新基建,同样能在“云—网—端”的体系中找到定位、享受红利,有效提升区域社会治理水平、激发企业竞争活力、释放居民消费潜力,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  数字经济是知识经济,人才是第一位的,对基层政企而言,数字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短缺,是当前阻碍其承接新基建红利的首要因素,有了人才自然就有理念、技术和推动力。中长期看,国家应把数字能力作为青少年的基本素质,纳入中小学课程“从娃娃抓起”。短期内,各级政府应加强基层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的组织力度和支持力度,引导全社会广播数字化种子,携手驶入新基建撑起的数字化蓝海。

  (徐洪才 作者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)

 

+1

【纠错】

责任编辑: 冉晓宁

共有 0 条评论